索师语妙话二奴
7 v3 O" |, l- a$ j3 z6 A! x* h" e& k$ ^7 n" @& e
——张索谈戴家妙的艺术探索之路
5 M; F; T* M& i# T
- ^& P C: y2 b o5 m# Y& `& @: s
夏日炎炎,一对师生相约南塘。
4 ?4 K D3 y# t8 B 华东师范大学书法教授、温籍著名书法家张索趁暑假时间回温做度假;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法理论教研室主任戴家妙教授,带学生福州观展后途经温州,特地停留一个下午,拜会老师和故友。戴家妙是永嘉乌牛人。他在永嘉罗浮中学就读时,张索是他的老师。这对师生,因书法而结缘。5 k& V3 K# \1 y. o! V
就着一杯清茶,张索回忆起了戴家妙的艺术起步之初路:大学毕业分配至永嘉罗浮中学任教的张索,于1984年举办了一次全校钢笔字比赛。读初二的戴家妙被评为一等奖。“一个阴天的上午,约十时左右,张老师走进教师把我喊到走廊上。问我要不要跟他学书法?”戴家妙对这一幕记忆特别深刻,边说边露出灿烂的微笑。“张老师还对我说,你的作品评上一等奖。好好学,今后有前途。似懂非懂的我,不知当时如何回答。就是因为这一时刻,为我埋下了书法的种子。”
5 `- e* h! T2 b8 ^' Z" Q9 w: w/ M 1986年夏天的某个下午,四五点钟,已经放学。突然,校园广播里传出激动的声音:“特大喜讯!特大喜讯!我校戴家妙同学的钢笔书法作品,获得全国比赛一等奖!”这下轮到张索老师回忆了,“我获知这个消息时,人在市区,就骑了个自行车,‘框起框起’赶到码头,坐渡轮到瓯北,飞奔到学校,把这好消息赶紧向全校师生报告。罗浮中学的学生作品获全国一等奖,那可不是一般的了不起的大事件。”
# J* k0 `' ~1 W F) u# V* E7 ]3 q 不过,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戴家妙并没有上艺术学校。那个年代,初中毕业生考上中专是首选,可以农转非,有城市户口,有分配工作,当一名国家干部。勤奋好学的戴家妙以优秀的成绩,考上了金华卫生学校,读中药学专业。”" ^. t/ t, R R
这也为他今后走上“弃医从文”的道路埋下了另一颗种子。+ t5 W) Y8 a4 x: V0 H
在张索的记忆中,“家妙读书很有天赋,不怎么用功而成绩一直优秀。他的数学、语文、物理、英语成绩,在永嘉县都名列前茅,读中专实在可惜了。国家后续教育没有跟进,流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。家妙意志力强,肯下功夫,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这是我为他感到自豪的。”7 Q9 j ? t/ t' H0 j I0 U
“家妙感情细腻,文字表达能力很强,有诗情文心,这为他今后从事艺术与学术研究奠定基础。他从罗浮中学毕业后,常常给我写信,谈生活谈学习,娓娓道来,写得很有散文的味道。”张索老师家还收藏着戴家妙的100多封来信,包括后期在杭州工作期间的书信。“有一封信,家妙告诉我,他几点几分到火车站,坐哪个车次的列车,去北京领奖。”张索说:“家妙在初三时获全国钢笔字一等奖,去北京颁奖时,他已经在金华卫校读书,所以车旅费是罗浮中学给报销的——学校领导觉得学生能获得这么一个奖,太不容易了,当时全国参赛的有5万份作品。”“次年,我就把家妙引荐给我的老师林剑丹与张如元先生,他们对家妙都很赏识,给予了他专业上精心的指导。”
. f% `: |7 f; h0 X( x2 V 1988年8月,戴家妙同样因为成绩优秀,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工作,担任团委副书记。这时,陈忠康在中国美院(当时为浙江美院)读书法专业大二。戴家妙就经常跑到美院找陈忠康玩,“生活上,家妙照顾忠康;书法上,忠康影响家妙。他俩情同手足,互相照应。”“戴家妙书法观念的形成和改变,是在‘ 陪读’忠康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。如果选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,忠康、家妙肯定都在其中。”张索非常肯定地认为,“而且,他俩现在一南一北,各自在艺术领域里探索前行,我为他们感到骄傲。”
) g+ n1 o- O. [' Y) N; [5 u7 J& a8 x “家妙来自农村,肯吃苦,自学能力强。他学书法、篆刻,上手很快,成绩很突出。1996年就获得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,后来就当上评委,成为省书协最年轻的常务理事,担任副秘书长。现在,是省书协副主席了。他写作出手也快,是当时书坛‘三大快枪手’之一。一般会议结束,会议纪要马上就可以出来,很让人羡慕。”张索说起学生的特长,语速快,真如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。! X6 R; R4 }' x0 l' g, P2 N" c
“正因为他有出众的才华,出色的组织能力,得到了省书协领导的赏识。他开始负责省书协的学术委员会,工作开展、他自己的学术研究都得到了锻炼,获得了同行的认可。”“其中两位老师对他是非常重要的,一位是金鉴才老师,一位是祝遂之老师。2001年3月,祝遂之老师筹建中国第一个书法系时,把家妙调进美院,协助他工作,前后11年。家妙的硕士、博士都是跟祝老师攻读的。”“刚调进去时,是行政编制。通过他自身不懈的努力,转到教学岗位,开美院先河,也很了不起。他的两篇学位论文都获奖,是当代书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。硕士论文研究《赵之谦温州、福州、黄岩史迹考》,考察了一代宗师在温州的行踪,对温州地方文化历史构建填补了空白。他用了八年整理点校了《赵之谦集》,2015年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。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奖项,书画界学者几乎没人染指这一奖项。他给家乡争光,也给书画界争光了。他的博士论文《<寐叟题跋>研究》,洋洋洒洒四十六万文字,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研究能力同龄人中,估计无人能敌。这篇论文省里本来要推荐参加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评选,可惜该奖项评审被取消了。”言语中,张索老师替爱徒发出一声长叹……6 G. m4 I4 {! F0 Q
至于书法篆刻方面,张索认为,“家妙的书法、篆刻创作,基础扎实,技法全面。书法上,真草篆隶,包括行书,都已经达到相当的境界。这几年,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。他的书法除了学院特色外,有他独到的气质,即他素来追求以学养书的理念,带有文人书写的特点。篆刻上,他对元明以来的脉络研究很深。取法这一路印其实比较有风险,弄不好就落入俗套。家妙把握得很好,原因也是他身上的文气。”“说起文气,家妙最为响亮的名声是他的购书、藏书。他的房子全是各种各样的书籍,约有两万来册。这次搬家搬了接近600箱。如果要找他成功的答案,我看就在这几百箱书里面。”说完,张索老师连连竖大拇指称赞学生身上的读书痴劲。
. c% N2 t, ^, Q$ I; S “家妙这几年在教学上,也是成绩斐然。他协助祝遂之老师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书法理论专业,影响很大。他提倡以学养书的理念,提出‘培养能做旧学问的新学者’,对弘扬书法传统也是很见成效的。” 如今,两人都奋战在高等书法教育的第一线,自然有更多的话题了……
; s. z5 G4 ^: F% [% Q( l 而对于启蒙老师张索,戴家妙回忆了两个连张老师自己都不知道的重要细节。; h' N/ V# @& m$ H
“我是比较感性的人。喜欢上书法是因为张索老师。这一路走来也跟张老师密不可分。1995年的春节,我在哥哥家里过年,张老师给我打电话,命令我写一篇书法评论。”戴家妙说道。张索老师补充:“那是为95温州书法探索展写的。”“之前,我从没写过书法评论,不知道该怎么写。但张老师说:‘你一定要给我写出来’。我只好硬着头皮,趴在地板上,写了一篇短文送过去。没想到第二天就发表在《温州日报》上……从此,我开始走上学术研究、写文章的道路。”
4 w9 p# S( h$ f5 a' a- V7 j “1986年暑假,我放假回温州师院去看望张老师。临走时,张老师送我到校门口,送了我一本油印的《篆刻讲义》与一把篆刻刀。《讲义》与这把刀,我现在还珍藏着。”1 i% X' u1 {. I( M3 ]3 J' l" D
师生间的对话,是有着艺术的探讨,有着对过去岁月的回忆,更多的是关于人生、命运的思考。- P6 w: I7 r3 w; j* x
茶话将毕,我问家妙,“你作品上经常落款‘二奴山房’,‘二奴’寓意如何?”他笑而答曰:“‘二奴’者,有二解:一、贪心买书,书奴也;为藏书买房还贷,房奴也。二、学古人书法,书奴也。刻印,印奴也。”3 g/ ~# s& T+ R% X" Q
众人皆笑,作揖道别。相约“不负初心——戴家妙书法篆刻作品展”上再见……8 d1 L P5 M5 k- ^8 u/ [* V) x' m
5 n+ C$ k5 f M: j* p
) P5 w4 c' G; V( H( Y$ I; e6 }
7 @$ V% C- O% W7 a! V! X王逢题画诗 : H3 Q6 ^" V4 b1 Q9 U
|